森林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总体规划的研究
王成专业号 | 2010-5-6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建设已经难以满足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要求,不适应城市居民对绿化建设日益多样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绿化建设必须突破过去局限于建成区和以视觉效果为主的思路,城市与郊区一体考虑,绿化、美化与生态化相协调,在整个市域范围加快以城市森林为主的绿化建设。城市林业是一项影响长远、战略性强的事业,要求有长远、全局的眼光。科学的规划是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里主要以北京、广州城市林业规划研究为基础,对城市林业发展规划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制定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林业建设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能够体现现代林业特色,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因此,城市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在建设范围上,要面向整个市域

    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建成区范围所能够解决的,城市开放性、污染物的长期淀积与扩散、人们日常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等,都要求以森林、树木为主的城市绿化建设必须面向整个市域范围,并兼顾与周边生态建设的协调。

2、在服务对象上,要突出城市和人两个主体

    城市林业核心任务是服务城市和人这两个主题。因此,在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上必须以满足这两个主体的核心需求为导向,重点是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无论是树种选择、配置,还是经营管护都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在规划依据上,要深入分析与城市林业有关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城市林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城市和人的需求。因此,首先要对规划范围内与城市林业建设有关的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热岛效应、土壤与水体污染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也要预先考虑,根据这些情况和居民的环境需求进行游憩林地、污染防护林、功能区隔离林等设置。

4、在发展思路上,要提出有特色的核心理念

    从城市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理念,比如在北京提出“建设绿色北京,构筑生态城市”,在广州提出“建设岭南绿色名城,打造南粤生态家园”,在扬州提出“打造绿杨城郭,建设生态扬州”为基本理念,使之成为被各方所熟悉和牢记的一个口号式远景目标。

5、在建设内容上,要发展三种林业

    城市林业建设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体现森林三种效益最直接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内容上要以国家“三生态”林业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和承载文化的功能,发展生态林业以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特色林业以壮大绿色产业,发展人文林业以弘扬绿色文化。

6、在具体措施上,要配套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规划为指导,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GDP增长。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比如在北京以举办2008年绿色奥运,上海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广州以承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启动了一些重点城市林业建设工程。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城市森林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安全保障。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严峻、社会对生态需求高涨的形势,城市林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将生态公益林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构筑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城市森林生态屏障。有效发挥森林在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中 的重要作用,充分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种需求。使林业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林水结合,城乡一体

    城市地区的森林和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绿肺”与“蓝肾”的美称。建设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林网化和水网化的理念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实现“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

    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城市林业要实现城乡一体规划,努力实现森林-湿地系统的均衡与合理布局,促进城市与乡村在生态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3、兼顾效益,形成产业

    城市林业建设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大力发展公益林业的同时,应该兼顾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实现林业富民。比如在北京、广州,在近期应以森林旅游业、种苗花卉业等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产业为主。形成区域特色,使公益林与商品林之间,山区、城区、平原区之间实现多样搭配、效益互补、协调发展。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城市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发挥政府在林业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按照国家“五个统筹”的要求,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协调好林业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坚持把部门办林业转变为全社会办林业,使公众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林业。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规划目标

目标是指导规划的指针,规划必须围绕预期的目标来进行,目标既有定性的描述,也要有定量的指标。目标要符合以下要求:

1、现实的针对性:不同的城市要针对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目标,是布局不合理、质量不高,还是产业基础薄弱、森林安全缺乏保障,或者是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要针对问题制定目标。

2、系统的完整性:目标要包括城市林业发展的主要领域,有生态、产业、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并突出每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3、具体的可行性: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有相应的工程和措施加以保障,在实现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

4、长远的前瞻性:目标要针对现实的问题,更要考虑预期内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来制定。

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划目标指导下发展城市林业,具体的定量发展目标,各个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布局原则

1、服务城市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林业建设就是要结合城市化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要以城区为重点,协调全市各区县、中心镇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为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化城市建设服务。

2、立足整个市域,兼顾周边地区

    城市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是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的城市林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林业,是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效益林业。因此,城市林业是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着眼整个城市市域,针对市域需求,突破行政边界,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区划进行总体布局,并分区实施。

3、统筹林水规划,构建生态网络

    以大型水体、片林、森林公园和现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斑块依托,使之成为完备森林生态体系的核心,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完善道路、水系这些线状廊道沿线的防护林带建设,在主干水系、道路两侧形成比较宽的防护林带,并与上述林水主体斑块相连,共同构成城市林业的生态保障林,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长期而稳定的保障。

4、遵循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城市林业发展,要建设以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在树种选择和模式配置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常绿、彩叶、花色等视觉效果,而更应该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按照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突出城市所在地的本土特色。

5、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林业产业是实现林业富民的根本途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城市需求、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变化,确定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如结合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发展特色林果、花卉等。

6、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绿色文明

    城市林业发展必须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与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古树名木和各类名胜区森林的保护,强化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场所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顺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以各类纪念林为代表的文化林建设,丰富森林文化内涵,弘扬绿色文明。

五、总体布局

1、结构布局
    基于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林业建设思想和城市林业本身的特点,我们提出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构布局:

——建立以山地森林、平原防护林、城区大型林地为主,片、带、网相连接的生态保障林体系,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形成以森林旅游、特色林果、花卉等优势产业为主,林农、林禽、林药等多种模式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林体系,拓宽林业富民渠道,稳固生态保障林体系,促进城市包括林业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

——建设以森林公园、名胜古迹、古树名木、城市园林、各类纪念林等为主,人文与森林景观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林体系,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核心是:生态保障林体系,产业发展林体系,文化传承林体系。

三大森林体系是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提出的“三生态”思想,结合城市林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定位划分的,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他们共同构成城市森林资源的整体。生态保障林体系是基础,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林业“生态优先”的主导需求,是产业发展林体系和文化传承林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 保障,而产业发展林体系和文化传承林体系是对生态保障林体系生态功能的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人们的经济、文化需求,避免或延缓生态保障林体系可能面临的破坏压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弘扬绿色文明,为城市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2、空间布局

从城市的自然生境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敏感区的分布、城市化程度、社会文化需求等方面考虑,空间布局主要的依据是:(1)依据森林资源分布优化森林生态网络;(2)综合自然地貌确定城市林业主要目标类型;(3)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布局重点防护林;(4)综合生态敏感区划确定生态保护林布局;(5)根据区域发展态势改善相应的环境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空间布局:

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体布局理念为指导,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林水结合规划理念,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结合湿地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全面整合山地、丘陵、平原森林,道路、水系、沿海各类防护林、花卉果木基地、城区绿地、城镇村庄绿化等多种模式,建立山地丘陵森林为主,各类防护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镇村庄绿化镶嵌,全市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3、建设重点——三区三林三网三绿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上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山区、平原、城区,也可以根据具体差异和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行更细的划分,比如把山区进一步划分成山地、丘陵两个部分,但从建设内容来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建设重点来看,在市域绿化上,重点是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保障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和生态一体;在山区绿化上,重点是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在平原绿化上,重点是增加林网资源总量和质量,建设林农林渔绿色产业和鱼米之乡;在城区绿化上,重点是增加城市三维绿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 改善和人居和谐。因此,城市林业建设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即:

市域分三区——山区、平原区、市区,区间生态一体;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风景游憩林、产业原料和经济果木林,林中生物多样;

平原织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网中果茂粮丰;

城区建三绿——绿岛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绿中人居和谐。

    为了保障城市林业规划目标、规划布局的顺利实现,要根据布局框架配套实施相应的林业建设工程,工程要有总体的目标,也要有分阶段的任务。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组织实施。从而使城市林业规划能够落实,把美好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

六、规划范例——广州城市林业发展规划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发展,并编制了城市林业规划。我们与有关单位一道,在上海、北京、广州、扬州等城市开展了此项工作。在广州,我们提出了“建设岭南绿色名城,打造南粤生态家园”的建设理念,针对林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确定了发展目标:主要针对“山、城、田、海”的生态景观格局,构建城区、山区、岗地、平原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管理技术模式,定向改造林分,提高森林质量;结合岭南文化加快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建立健全森林安全保障体系,维持持续高效的森林服务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为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具体可以概括为:构筑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建设框架:
image001

    “一城”是指广州城区的绿化建设,主要是建生态风景林。分为三个区:城市中心区,主要是指广州的传统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从过去比较注重视觉效果转移到既注重视觉效果又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轨道上来;东部扩展区,主要是指广州城市东扩战略涉及的黄埔区和增城部分城镇,主要发展生态风景林;南部发展区,主要是指广州城市珠江水道以南和番禺区之间的芳村、海珠区等快速发展的城区,以芳村、海珠区现有的花卉基地、果园为基础,大力发展采摘、休闲为主的农林复合观光产业。

    “三地”是指中北部山丘地、中南部丘岗地和南部砂田地的林业建设,主要以森林生态为主。中北部山丘地森林保护区,包括从化、增城、花都、白云等区市以及天河、黄埔部分地区范围内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森林资源。中南部丘岗地,本地区处于海珠区和沙湾水道之间,城市发展速度快,是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地带。主要规划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设置生态隔离带,以海珠区果树保护区、番禺北部农业生态保护区为主体,把这一地带建设成为广州的“南肺”。南部砂田地,是指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南的部分,主要以砂田滩地为主。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广州观光生态农业、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地区,为南沙开发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极”是指花都、从化、增城、番禺、南沙五个区市的绿化建设。在提高城区绿地质量的基础上,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重点加强城区周边地带的丘岗地森林恢复与改造,完善农田、道路、水系防护林建设。

   “七带”主要是以“山城田海,水脉相连”的自然特征为基础,重点在生态敏感地带构筑7条主干“区域生态走廊”,即北部山前缓冲带、流溪河生态保护带、西部污染控制带、东部湿地恢复带、中部城区隔离带、南部水体净化带和沿海生态屏障带。区域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不局限于单一的林或者水的单一概念,而是以林为主,包括林地、农田、果园、水体、园林绿地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复合生态廊道。

   “多点”就是指市域范围内石滩、太平、沙湾、狮岭、江高、新塘、螯头、石楼、炭步、太和等已建和规划建设的15个中心镇的绿化建设。通过加强这些地方的造林绿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森林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作用,满足人们休闲旅游、文化等多种需求,把广州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广大市民向往的具有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 现代化新型城区,以利于实现整个市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市林业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林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保障城市林业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乃至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把城市林业发展纳入其中,无论对于城市林业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建设都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这需要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更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王 成

王成博士,1990年毕业于吉林林学院,1996在东北林业大学造林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9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从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城市林业研究室负责人,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北京林学会的理事,《中国城市林业》编委。长期从事城市林业、森林生态、景观生态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先后主持"图们江流域河岸植被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是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课题"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点’的研究与示范"的副主持人;主持和参加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理论研究、安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扬州市城市林业发展研究等项目,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城市森林发展规划、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的第一主笔人,先后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城市林业》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参与出版了《中国城市森林》、《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山区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等3本专著。作为骨干完成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示范与应用"项目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名)。

目前主持"主要尘源性与植源性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城市林业有机地表覆盖物生产与应用技术引进"等国家科技部、林业局项目,作为骨千成员正在参与北京、浙江、广州等省市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并主持其中的"北京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浙江林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和"广州林业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等课题。

164856
阅读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